生育二胎基金和丁克税,为啥要个人承担?
生育二胎基金和丁克税生育基金,为啥要个人承担?
人口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,从古到今,从中到外,都在研究这个问题生育基金。或者说,人口太多了,这么办?地球无法承载,资源不够安排等等;或者说,人口太少了,无法正常的生育换代等等,都让学者或者政府纠结并且思考对策。
当下的我国,自从2004年人口出生高峰之后,一直处于生育率的下降之中,尤其是,从经济角度来说,人口少了就缺乏劳动力红利,也缺乏社保金的后续支撑生育基金。如此以来,如何鼓励生育,就成了很多学者众说纷纭的建议。
最近,来自南京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三个教授的建议,就引起了公众舆论的反响生育基金。一个建议是建立生育二胎基金。另一个建议是征收丁克税。不过,这两个建议引起公众反感的地方是都是通过对个人的变相“罚款”来促进生育。
比如说,生育二胎基金吧生育基金。说是要在40岁以下的人口中,不论男女都按照一定比例从个人工资中强制扣除,用于生育二胎的费用。而丁克税,从名字上就很清楚,所有没有生育的人都要被征收的一个税。而很显然,这两个政策建议,之所以引起公众舆论的反感与批驳,其关键就在于让强制性让个人承担鼓励生育的成本。
本来嘛,生娃是国事,这也是权威媒体指出的生育基金。当然了,最主要的是,如今的人口生育率,的确已经从抽样检查的人口数据中计算出,只有1.4。而这就意味着,根本达不到2.1的正常的人口换代的生育率。如此低的生育率,若不能有激励措施提高的话,一旦人口出生率下降趋势形成,那就是非常棘手的事情。
于是,近几年来,实施了三十年的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发生了改变生育基金。从只生一个,到单独二孩,再到如今的全面二孩,只是2016年和2017年的人口出生数据,并没有体现出人口政策改变的“红利”来。出现这种情况,一方面是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,人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。另一方面,关键的是,生娃容易,可是养娃的时间与精力的付出,尤其是经济成本的剧增,使得人们普遍有了“养不起而不敢生”的心理。
如此的现实情况下,如果要鼓励生育的话,自然就应该从如何消除人们不敢生的顾虑着手生育基金。比如说,建立生育二胎的基金,从经济角度减少人们生育二胎的担忧。但是,要是如南京大学这位学者的建议,从个人工资中征扣的话,那就失去了鼓励生育的效果。本来养娃的经济成本就高,这个建议不但没有减轻负担,反而强制性的从现有的收入中硬性征扣,不就是让生育意愿更加降低了吗?
还有丁克税的问题,凭什么征收呢?难道说,没有生育的人老了以后,是政府来免费养老吗?没有免费养老,凭啥收这个丁克税?至于有人说,养老金不够了,那是个人的问题吗?何况丁克有各种各样的因素,未必就是不愿意生育导致的生育基金。
显然,这样的两个建议,要从个人收入中征扣基金或者税,并不是真正的鼓励生育的政策,反而会进一步的降低了生育意愿生育基金。其实,在鼓励生育问题上,携程梁老板的建议非常的好,拿出GDP的2%到5%用于鼓励生育,就如当年4万亿刺激经济发展一样,用国家的真金白银来刺激生育意愿。
当然了,用经济手段来刺激生育很重要,同时还得有其它的辅助政策相配套生育基金。比如说,在税收、教育、医疗、就业等各个方面切实减轻养育家庭的负担,让普通家庭愿意生、敢于生、乐于生、生得起、养得起、养得好,等等。
其实,人口问题也是个动态的问题生育基金。科技发展社会进步,限制人口的诸多因素都会消失。地球不存在无法承载的问题,而各类资源更是不断有新的利用方法,甚至会有新的资源被发现或者研究出来。而与人口有关的无非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问题。在计划经济中,人口是劳动力资源,需要提高生育率,而生娃养娃都是低成本的。但是一旦实施市场经济,那么人口问题就会沦落为低生育率,因为生娃养娃成本高企,在生育权是基本人权的情况下,人们会理性的进行选择,低生育就成了合理合情的现实。
低生育率的情况下,要想鼓励生育,有且只有使用经济、教育、医疗和就业等各种鼓励手段来刺激生育基金。相反,若使用强制性的措施,特别是让个人承担生育的成本,那么,理性的人是没有人会愿意生育的。何况,当下的国内还有切切实实的教育、医疗和住房等三座大山的压迫。
总之,建立生育二胎基金是个好办法,只是要明确这个基金必须来源与政府的保障生育基金。而征收丁克税,那就纯粹是胡折腾了。就如社会抚养费一样,难道说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后的孩子,是社会在抚养吗?孩子成长过程中所用的社会资源并没有免费,那为啥要征收社会抚养费呢?同样的,如今是鼓励生育,这个鼓励措施无论如何,也不能是个人承担的,否则是根本达不到鼓励生育的目的。
评论